更新时间:2019-04-07 00:49:17阅读:编辑:
国人有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:
坚定的认为,结婚就应该找一个自己爱的人。
大多数人也觉得,相爱是两人能够结婚的首要前提。
然而,看起来像爱情的结合,却很少。
大多数人,是通过亲友介绍,或者线上线下的相亲活动,找到了一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。
男人三十而立,催婚声音四起,于是便筹备下所有为过好余生而准备的物质基础。
与一个更像合作伙伴的人,领取了一张时长为终身的合作协议,办了一个“家庭”企业。
两人之间,没有放肆的大笑,没有用尽全力的拥抱,没有久别重逢的泪崩,更没有巫山云雨后的缠绕。
尽管我理解国人的情绪比较内敛,很少大悲大喜。
但是,如果女生看一部韩剧用掉的纸巾比她为男友四年里流过的流泪都多;
如果男生见到女友的心情比吃一次鸡都来得平静...
那么,请问:
你真的甘心自己将要相守一生的那个人,与他/她的浓烈程度还比不过一部剧、一只鸡么?
所以,如你要一桩安稳的婚姻,想要一份细水长流的陪伴,完全OK,但是请不要把它们,和爱情牵扯上关系。
在我看来:日久生情的情,不是爱情。
在我眼里,判定两人之间是否是爱情的标准,可以粗暴归纳为一条:
你因为ta而产生的情绪起伏的剧烈程度,在某一段时间里,应该比你此生遇见的所有人,经历的所有事,都更为激烈。
你问:这种怦然心动的爱情,哪里去找?
我不否认,通过亲友介绍,或婚姻中介,确实有小概率能够遇到爱情。
但是,这种概率,相比等待家庭成员十年后出一个千万富翁,还要显得渺茫。
究其原因,十分简单:
基数不够大,范围不够广,选择不够多,以及,另一个别人看来很扯淡、但我觉得十分重要的因素:
不够戏剧化。
很大程度上,两人初识的戏剧化程度,铺垫了两人之后将会发生的故事的独特性。
其核心原因之一是:
戏剧化相识,往往更多伴随着感性。
而前面提到的例如相亲等等,相遇的双方都带着理性姿态,既是情理之中,又在意料之内。
所以,在我眼里,若想遇到爱情,非常规模式要比常规模式,来得概率更大。
当然,必须要说明的是,我们不能因此就“一刀切”,彻底杜绝传统的熟人介绍模式。
世界这么大,爱情这么难,把网张得大一点,所有机会都不要放过,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。
之所以有这种态度,很好理解。
首先,非常规方式,耗费的成本较大。
时间成本:
你可能在社交app上和一个陌生人聊了一周,到最后不了了之。
你可能花了整个周末,参加了四场线下相亲活动,却颗粒无收,意兴阑珊。
你可能在相亲网站上用VIP身份逛了半年,还是没有遇到一个说话投机的人。
精力成本:
主动去了解一个人是要耗费精力的。
如何在初识阶段,用妥当的言语表达不过分的好感,展示自己的优秀,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这些都是会耗费大量脑细胞的事。
此外,你还要想着如何包装自己,引起更多人的初见好感。
为此,修图,写自我介绍,找更多曝光平台……
这些也都是要主观调动大脑去思考的事。
看完以上两点,大部分人估计就已经翻翻白眼,没好气的说:
太特么累了,还不会回家瘫在沙发上追剧来的舒服自在。
什么爱情,随缘吧。
然而,所谓的成本还远远不止这两条。
风险成本:
去和网友奔现,见光死是低级风险,遇人不淑是高级风险。
未知成本:
就算有一个人,见面前聊得再好,初次见面也印象不差,万一到了感情浓烈的时候,发现对方是个骗子,那真的就不止损失时间和精力这么简单了。
可能整个人就此不相信爱情,三观崩塌。
总之,大多数人,因为看了太多非常规相识而又烂尾的故事和新闻,对这一模式的态度,在心底就已经划了叉。
是的,前面还如此感性的作者,突然用到了“效率”这种很学术又理性的字眼。
没错,就像寻找爱情要常规模式和非常规模式共用一样。
为了在非常规模式下尽量减少“高风险,高失败率”造成的负面代价,讨论一下效率很有必要。
所谓非常规方式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线上:相亲平台(世纪佳缘,百合,珍爱等),交友平台(Tinder,陌陌,Same等)
线下:兴趣小组,交友聚会,搭讪。
以上所有方式的共同特点,是无中间人,无指派。
撇除这一点,如果从可靠性,精准度,以及效率这三个维度做一番比较分析,大致如下:
由平台本身对用户进行身份核查及监督,因此可靠性较高。
同时用户会把自己情况和对对方的要求写的很具体,这使得相亲平台的匹配精准度也较高。
不过,相亲平台的缺点在于:
一, 好资源少,竞争激烈。你看得上的,可能看不上你,甚至无视你。
二, 从相识到聊到愿意见面,时间长度变量较大。
三, 存在一定见光死概率。
最后,因为婚恋网站自身的属性,即使它归属于非常规模式,但是依然没有摆脱“相亲”这一不讨喜的概念。
因为“相亲”大前提在,这些平台上的男女双方倾向于先行对标价物质能力,而整个了解过程,也都带着无形的压力——
“如果网上谈的好,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依然是相亲而不是认识,第一次之后如果再约,就仿佛是奔着结婚去了;
如果见面多次还不对两人关系表态,就要被当做不认真交往的渣男,如果相识一年,恋爱感觉不错,对方是不是就要以相亲网认识为由,催促我结婚……”
所以,相亲网站即使属于非传统模式,但基本无异于“冲着婚姻而谈恋爱”的传统理念。
必须说明,在我看来,一切奔着结婚而谈的恋爱,都是耍流氓。
选择范围极大,几大交友app的注册用户数,你用尽一生,可能都右划不完所有的异性。
但是,这些软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:
首先,信息完整度不高;
其次,注册用户鱼龙混杂;
第三,男女用户比例失调严重;
第四,由第三条导致的男生竞争白热化;
最后获得青睐的人数适用二八法则。
由于缺乏相亲平台的目的性,网友关系转化成现实中关系的难度更大。
软件交友所要求的,绝不仅仅是“有趣的灵魂”这样简单。
如果你没有几张好看照片,不会用女生舒服的方式聊天,无法直观向女生展示你的特别和有趣;
你最终只会成为“活跃用户数”中的一个字节,什么都得不到。
二八法则在交友型软件中的效应十分明显:
占用户总数八成的男性竞争剩余的二成女性;所有男性用户中的二成获得所有女性用户中八成的资源,剩余的80%男性争抢女性剩余的20%用户。
简单来说,如果是一个价值中等的男性,可能在现实中有不少同等价值和略低价值的女性朋友;
而到了交友软件上,可能会落得极其悲惨的底层男性待遇。
首先,兴趣小组对大部分成员是托辞,说到底是现实生活中交际圈狭窄,所以借兴趣的名义扩大社交圈。
这些人觉得参加交友聚会显得太过寒酸,仿佛自己朋友都没有,而相亲活动就更不堪入耳。
于是“我只是身边没有共同兴趣的朋友,不得不靠兴趣小组找到组织。”
大部分人,实际是希望借助兴趣作为切入点,找到能走的更近,乃至到男女感情的对象。
这种类型的线下活动,可以说是以上三种方式中,综合质量最高的——
既有初识于某个自然场合的戏剧性,也有足够多机会去真实面对很多异性,组织方也能基本保证参与者的真实可靠。
已经很不错,它与最后一种方式,搭讪,仅仅在可接触人群基数,以及接触优质人群概率方面,差了一个数量级。
综上所述,有些渠道可能连见一眼心仪异性的机会都没有,有的接触人群有限,有的竞争过于激烈。如果你想越来越多同龄人一样参与进这些形式,你更倾向于泥石俱下,而非脱颖而出。
搭讪,在接触人群数量,戏剧化程度,真实性,时间成本以及人群优质程度上,都有独树一帜的优势。
1
首先,你不用去任何特定的场合,所有公共场合,都是你物色和观察的机会。
甚至,你还可以自定义地点,以及搭讪对象的类型——想找和你一样的白领,在午休和下班时间去CBD即可;
想找有同样兴趣和品位的,出没在你自己喜欢的活动和店铺中即可;
甚至,想找不同的社会阶层,现代社会都能告诉你,哪个地点,具有哪个属性——这是其他方式里的VIP会员,都未必能够享受的优待。
而且,日常生活中的搭讪几乎不占用你任何额外时间。可能买个早饭都能有机会认识一个吸引你的异性。
如此任意场合,任意时间的可操作性,使得你能够接触到的人群数量,与线下聚会不可同日而语。
2
其次,因为初次相识就能见到对方毫无修饰的真实形象,真实度也得以保证。
而且,随着搭讪数量的提升,观察力和社交直觉也会相应提高,通过第一眼就能判断一个人大致情况的能力,也会越来越强。
3
再次,通过搭讪,你能直面心仪、优质异性的机会,比其他任何形式都要高。
你喜欢的ta未必会参加什么活动,未必使用某个软件,未必有很广的社交圈,但是,ta一定要上街。
这,是两条原本的平行线,唯一有机会相交的可能。
上面这段描述,也同时展现了搭讪这一相识模式的戏剧化程度——在所有带有“刻意为之”的相识方式中,搭讪应该是戏剧化程度最高的一种。
其他所有,马路上撞在一起,音乐节邂逅,朋友婚礼相遇,都是纯偶发的不可控事件。
搭讪,就是处在必然和偶发之间的,巅毫存在。
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去用本文中建议的方式,去找本文中描述的那种爱情。
你可以是一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工作狂,你可以是一个重现二十四孝的好儿女;
你可以是一个把人生过得四平八稳作为最终目标的人类一员。
我只希望,那些心中有些将熄未灭小火苗,在某个岔道口彷徨此去方向的人,能为你的选择而倾心,为你的选择而无悔,为你的选择而献身。
(完)
现在大家拓展社交圈认识女生的方法无非就是2种: 一、传统方式,通过现实中亲戚朋友的关系网,去认识熟人的熟人...
2018-10-15 10:21
2019年09月07日
2017年03月24日
2019年11月18日
2017年12月08日
2019年05月02日
2017年06月06日
2021年06月24日
2017年04月10日
2017年08月17日
2019年07月2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