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18-08-30 16:54:10阅读:编辑:
1.纯碎接触效应(MereExporure Effect)
外在刺激越频繁,人脑对这一刺激越偏好。
心里学家赛安斯为了证明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假设,于1968年进行了接触实验。
他准备了12张照片,事先告知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测试,随机抽样,让受测试的人分别按0次,1次,2次,5次,10次,25次观看照片。
实验结果表明,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成正比,联系越密切,越容易产生偏好。
就好像蝙蝠侠和小丑相爱相杀几十年,谁特么还记得女主是谁?
2.社会认知论(Social Cognitive Thery)
人脑擅长为已有结果寻找那个一个合理前提。
著名的鸟笼效应: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,每个来访者都会问:你的鸟呢?
一段时间后,他就会承受不住心里暗示的压力而真的买一只鸟回来。
验证这一假设的是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。
早交往中,付出的成本更多的人放不下,经常请对方帮你一些小忙,而不是一味的讨好对方。
人脑会自动为自己的行为补全合理逻辑。
3.吊桥效应(The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experiment)
在特定情境下肾上腺素升高会让人误以为是心动。
1974年,情绪心理学家阿瑟.阿伦在温哥华进行实验,让同一个妹子分别站在摇摇欲坠的吊桥和普通桥中央,接着妹子会让两组经过的18-35岁男性回答调查问卷,并留下自己的电话。
告知他们想继续了解她,那就更她打电话。
危险组有一半男性声称自己感受到了心动,给她打过电话。而普通组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。
4.黑暗效应(Dark Effect)
吃饭点蜡足的意义比节约电费更深远。
(每日邮报)报道,研究发现,较强灯光下,人的情绪倾向于激烈和攻击性,警惕性更高。
在光线较暗环境中,倾向亲近和温和,戒备程度较低。
这是从穴居时代以来进化出自我防御机制。
20多岁的恋爱,就像抢椅子游戏。 大家都在享受东奔西跑的时光,毫不顾忌时间的流逝。 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可以意识...
2021-06-22 10:14
2017年03月24日
2017年08月17日
2017年04月10日
2017年06月06日
2019年05月02日
2017年12月08日
2021年06月24日
2019年07月25日
2019年09月07日
2019年11月18日